當國家形象成為中國崛起的焦點話題時,品牌的意義就顯得格外突出。美國一家民調公司的查訪表明,在環球各大國的國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連續不斷加重,此中以日本、德國和運彩 線上下單美國領先,差別為385%、36%和343%,而中國的品牌對國家形象的陰礙仍處于較低程度。比年來,跟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中國的老字號民族品牌消逝了,一些新品牌脫穎而出。中國民族品牌的消亡與新生在履歷著一個艱難的演變過程,它也在重新構筑著中國的國家形象。
大上海老三件 滬上人家的品牌生活
王先生4年前搬到上海浦東,住進一片樓區,據說想請他談一談對內地老名牌的印象,他不由得輕嘆一聲:老國貨色牌,目前家里都看不到了。他掏出一本老相冊,從黑白照片開始回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黃浦江那邊他生活了長年的弄堂里的一間小屋。36年前,他在那里完婚的時候,備好的是經典的老三件:一對上海牌手表、一輛永久牌的白色男式自行車、一輛鳳凰牌的紫紅色女款自行車,縫紉機則是蝴蝶牌的。王先生說,這些上海貨都是那時內地最響的牌子,質量沒話說。那個年月上海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哪家完婚都要想方辦法買全。
像這樣的內地老名牌,王先生還隨口數出了許多:早上漱口的牙膏是白玉、中華,護膚最常用的是美加凈,后來有電視了,最馳名的黑白電視品牌是奔騰和金星,西裝的老品牌是培羅蒙,有很長一段時間,長城大地風雨衣風靡全國……目前想起來,王先生對這些老品牌還是贊不絕口———永久、鳳凰自行車好騎、歷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幾十年照樣很準,培羅蒙西裝筆挺、瀟灑,還有美加凈、白玉幾十年不變的淡雅、清新讓人留戀。
可是,這些東西目前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幾乎都消逝了。王先生說,目前的人買手表,要麼是瑞士高端表,要麼是日本的卡西歐、西鐵城;洗滌、護膚品,商店里擺的幾乎都是外國牌子;服裝就更是了,子女們談論西裝不是法國、意大利的牌子,便是英國的牌子,實在那些許多也是在中國做的,跟他們說長城大地風雨衣,他們說商場里看不到,再好也不會比倫敦霧更好,可倫敦霧什麼價錢啊?不是4位數便是5位數!
有意思的是,在內地市場銷聲匿跡了的老品牌,在國外照舊運彩 nba 冠軍有人採用。大概一個月前,在埃及開羅的一個小胡同里找到一家裁縫店,想縫補開了線的褲子。沒想到的是,店主杜維卡採用的竟然是中國產的蝴蝶牌縫紉機。這臺縫紉機已經跟我20長年了,當初是從一個經商的戚屬那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目前還是寶貝呢,杜維卡激動地通知。不禁感覺迷惑了,這些口碑、質量都很好的國產名牌,目前到哪里去了呢?
或合資或兼并 跨國企業吞掉老品牌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月,只要是稍微有點名氣的國產貨,老黎民都會搶著去買。回憶起當年國產品牌的盛景,中國企業聯盟會副理事長李建明感觸萬千。談到國產品牌因何馳騁時,李建明以為,一方面是那時的國產品牌質量確切過硬,另一方面便是那時的中國市場沒有完全開放,對外國企業和品牌的進入有很多限制和約束,給民族品牌提供了優良的發展空間。但是,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這些內地名牌的生產企業突兀面臨無比劇烈的國際競爭,對手又都是國際巨頭,巨大的壓力下,有些企業消亡了,有些接納了跨國公司的合資或兼并。有一組數據極為觸目驚心:90%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採用的是外國投資方的商標;現在我國八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國的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吞并;四大年產量超8萬噸的洗衣粉廠被外企吃掉了3個;國外品牌在化妝品市場占75%。
跨國企業想進入中國,通常會選擇與中國的本土名牌合資,民眾、寶潔等品牌都是這樣進入中國的。用品牌專家李光斗的話說,跨國公司對中國品牌的謀略向來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買,買了之后就束之高閣。對于價值較大的中國品牌,外商一般不會買斷其玩運彩即時比分網站所有權,而是以較少的資金買斷其採用權。合資后,外商一般會利用自己的控股決策權,有意把中方品牌規劃在低檔產品上,或干脆將中方品牌棄之不用,同時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資后若幾年不用,就會被消費者逐步淡忘。而中國企業出于缺乏資金、控制經驗和專業的現實狀況,期盼從與外企的合資和合作中獲得發展。可是在合資過程中,大部門中國企業卻沒有保衛品牌的意識,再加上不認識游戲條例,在合作協議中埋下種種隱患,從而導致自主品牌的流失。當年在電視上廣告鋪天蓋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國前兩位的洗滌用品名牌,出于想發展壯大的初衷,它與德國漢高集團合資。結局沒想到,漢高逐步在經營權上佔有主導身份,并以活力28品牌萎縮為由,將其擱置起來。到目前,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場。有過同樣遇到的還有熊貓洗衣粉和美加凈等品牌。
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只顧面前長處,合資過程中要麼將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麼就低價賤賣。像1995年香雪海冰箱與韓國三星公司合資時,竟未對香雪海品牌進行價值評估,而縱然守舊估算,那時的香雪海品牌價值也在一個億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開放水平大大提高,在多方面放松了對外玩運彩 朋友圈國投資的限制,外國資源便趁機獨攬大權。于是,合資變獨資的案例就頻繁發作。寶潔公司從198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步步主導了中國日化消費品市場,并在2025年與合作16年的中方同伴分道揚鑣,實現了獨資。樂凱膠卷、揚子冰箱等,也是這樣銷聲匿跡的。
還有一點不能不說的便是某些國民的崇洋媚外心理,令外國品牌屢屢得以攻占中國市場。20長年過去了,許多中國消費者卻依然像革新開放初期一樣,格外迷戀舶來品。走進北京任意一家家庭裝修裝飾市場,你都會看到從地板到家具,許多國產品牌都標榜自己採用的是德國專業或德國板材,好像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而在中國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的貼牌生產現象,實在也是出于知足國人這種心理的需要。像耐克阿迪達斯戴爾等眾多世界著名品牌,都是外國品牌中國造。
出口多利潤低 制造大國卻是品牌小國
制造大國、品牌小國,這便是中國品牌格局的近況。美國《商務周刊》每年都會評選環球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但中國品牌的身影從未在這里出現運彩 賠率 變動過。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美國以247席幾乎佔有了此中的一半,而我國卻僅僅有12個入選。與之形成鮮明比較的是中國世界第三大出口國的身份。
不久前,一位美國發布了一篇轟動全世界的文章《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陳說了一個美國家庭由於謝絕採用中國商品,而履歷的種種難受。令人尷尬的是,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國商品中———10美元一雙的童鞋、圣誕樹上的彩燈、洋娃娃玩具、攪拌器甚至捕鼠器等等———難覓中國名牌。
固然許多外國人都發明難以離開中國制造,但他們也明了絕大多數‘中國制造’并非中國名牌。就拿中國的出口創匯大戶服裝業來說吧。環球每3件出口服裝中就有一件是中國制造,這便是8億條褲子能換一架飛機。但是,假如你到泰西國家轉一圈,卻很難找到一件中國名牌服裝。佔有環球市場份額30%的中國領帶,利潤不及世界的5%;產量占環球80%的中國手表,平均出口代價為13美元,而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代價卻高達329美元。正如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對說的,中國有著發達國家的貿易額,卻有著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品牌決意了中國只是貿易大國,而非貿易強國。
質量高專業新 保衛中國品牌出路所在
品牌不僅是企業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標志。沒有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何談國家的經濟實力。日本一位知名人士說過:日本人的左臉是松下電器,右臉是豐田汽車。
如何保衛我們的民族品牌?李建明以為,最主要的一點便是在質量和專業方面必要高人一籌。他舉例說,國企廣西柳工集團在與跨國公司合作時,在關鍵專業和海外營銷領域一直堅定自己的主導身份;民營通訊企業華為公司為了在專業領域維持領先,每年的研發投入都是全國企業中最多的。在環球化的經濟浪潮中,我們的一些民族品牌消逝了,一些生存了下來,一些還走向了世界,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定紀律,而像遐想、海爾這些勝利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典型的便是中國品牌的明天。《全球時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