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瑞山革命依據地紀念園
母瑞山革命依據地紀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革命紀念建筑物保衛單位,位于定安縣南部母瑞山國營中瑞農場。
地方介紹:紀念園于1993年10月16日開工興建,1996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園在原赤軍操場司令臺遺址上建設,占地20畝,園中心豎立母瑞山革命依據地建立人王文明、馮白駒兩尊銅像。園中建有陳設館、款待室、值班室、題詞亭、湖中亭、假山池等。兩層樓高的陳設館展出瓊崖革命各個歷史期間的斗爭史料及珍貴文物,包含有瓊縱戰士採用過的各種生活用品、工作用品、戰器、旗幟、印章、歷史照片等。
歷史底細:1928年3月,國民黨蔡廷鍇師抵瓊圍剿瓊崖革命,瓊崖赤軍反圍剿受挫。同年底,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部遷移到母瑞山,開辟革命依據地,第一次保留了革命火種。1929年6月,赤軍獨立團在此成立。1930年4月,中共瓊崖四大在母瑞山召開,作動身動紅五月軍事攻勢等主要議決。8月,赤軍獨立師在母瑞山成立。同月,瓊崖第二次工農兵典型大會在母瑞山召開,成立第二屆瓊崖蘇維埃政府。
1932年7月,國民黨廣東政府哨兵旅陳漢光部到瓊圍剿瓊崖革命依據地。赤軍反圍剿失敗后,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引導100多人上母瑞山,堅定了8個多月艱辛卓絕的斗爭,最后僅剩下25人于1933年4月勝利突圍,第二次保留了革命火種。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位于瓊海市嘉積鎮萬石坡。
地方介紹: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于1998年開始興建,2025年5月1日建成開園。紀念園由和諧廣場、紀念廣場、紅色娘子軍紀念館、椰林寨、旅游服務區等五個部門組成,占地面積200畝。和諧廣場位于紀念園的正中前沿,正中舞臺底細是娘子軍竹笠、號角、和諧鴿、砸斷的鎖鏈的巨型雕塑。紀念廣場位于紀念園的西北側,廣場上有娘子軍戰士塑像、顯現娘子軍戰斗進程的浮雕墻、栽培紀念樹的園地與觀看娘子軍戰士曲藝表演的場地。2025年中宣部撥款修造紅色娘子軍紀念館。紀念館共三層,位于紀念園的中央位置。紀念館前庭豎立一尊大型的娘子軍戰士塑像。紀念館正面呈八一五星造型,顯示娘子軍連屬于人民部隊建制,象征娘子軍用革命武裝捍衛紅色蘇維埃政權。紀念館的一樓設紅色娘子軍陳設廳,二樓設放映廳、實景多媒體廳。此外,1985年原瓊海縣人民政府在加積鎮南門豎立紅色娘子軍石塑像,時任中共中心總書記的胡耀邦為塑像題詞:紅色娘子軍。
歷史底細:1931年5月1日,中國工農赤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即紅色娘子軍)在樂會縣(今瓊海市)組建。全連三個排,共100人,除挑夫和號兵外,全為女性。女子軍連先后加入了攻打文市、沙帽嶺阻擊等戰斗,打出了女子軍的軍威。1932年又組建女子軍特務連第二連。在赤軍第二次反圍剿斗爭中,女子軍連指戰員一部門英雄斷送,一部門失散和被捕。女子軍第一、二連先后瓦解。毛澤東、周恩來曾高度評價紅色娘子軍,贊揚紅色娘子軍為世界革命的典范。
六連嶺烈士陵園
六連嶺烈士陵園是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衛單位,位于萬寧市和樂鎮六連村。
地方介紹:1961年,萬寧縣(今萬寧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堅定六連嶺革命斗爭而斷送的近千名烈士,在六連嶺東麓興建紀念碑和紀念亭。1976年擴建為六連嶺烈士陵園,占地面積242畝。園里有贛湘閩粵四省百縣年輕典型營造的10多畝成片紀念林。紀念碑由鋼筋水泥和花崗巖砌成,呈方形塔狀,高14米,碑身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刻碑文,簡介六連嶺革命依據地的創立、發展及其歷史身份。碑背浮雕1957年朱德視察六連嶺時的詩作。
歷史底細: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萬寧縣各級組織和農訓所學員遷移至六連嶺農村,成立農夫自衛軍萬寧中隊,創建六連嶺革命依據地。7月中共萬寧縣委在六連嶺成立。翌年6月萬寧縣蘇維埃政府在六連嶺成立,創辦蘇區合作社、赤軍醫院、列寧學校,使六連嶺成為瓊崖東區較鞏固的革命依據地。1932年底瓊崖赤軍第二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共瓊崖特委委員王白倫、萬寧縣委書記肖煥輝、紅三團政委馮頭等在六連嶺領導軍民堅定英雄不屈的武裝斗爭。1939年8月日軍侵占萬寧縣后,萬寧縣軍民在中共樂萬縣委領導下,成立萬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人民開展以六連嶺為抗日依據地的抗日救亡運動。1943年冬瓊崖東區軍政委員會在六連嶺依據地成立,對樂會、陵水、崖縣、保亭四縣實行統一領導,組織遠大軍民粉碎日軍對東區各縣的 蠶食攻擊。1945年8月抗戰成功后,國民黨軍向六連嶺革命依據地進行多次清剿,均被六連嶺軍民擊退。從1927年至1950年,六連嶺革命依據地軍民堅定了23年艱辛卓絕的斗爭,為奪取瓊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大功勞。
瓊崖赤軍云龍改編舊址
瓊崖赤軍云龍改編舊址是全國首批100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文物保衛單位、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位于海口市瓊山區云龍墟。
地方介紹:云龍改編舊址始建于1952年。1984年、1989年和1998年原瓊山縣人民政府對該舊址進行了擴建和改造。云龍改編舊址原為六月婆廟場址,因1938年12月5日瓊崖工農赤軍在此改編為瓊崖抗日獨立隊而得名。舊址占地面積15畝,正門右側門柱玩運彩 預測賽事上刻有馬白山(瓊縱老戰士、原軍區副司令運彩版運彩 算法員)題寫的瓊崖赤軍云龍改編舊址。距大門正中16米處豎立一尊手握鋼槍的獨立隊戰士銅像,銅像正面運彩 如何出金鐫刻徐前進元帥題寫的瓊崖抗日先鋒。銅像的后面是紀念館,展出當年人民部隊採用過的手槍、手榴彈、軍裝、旗幟以及史料片、信函等,顯現了瓊崖革命斗爭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
歷史底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中共瓊崖特委貫徹中共中心關于創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向國民黨瓊崖當局提出截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表示愿意在團結抗日的條件下改編瓊崖工農赤軍,并于1938年10月22日與國民黨瓊崖當局達成協議。12月5日,改編儀式暨誓師抗日大會在云龍六月婆廟舉行,軍隊番號定為廣東大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簡稱 瓊崖抗日獨立隊),隊長馮白駒。各界人士、瓊崖國民黨場所當局官員及各地上萬名群眾加入了改編儀式大會。從1939年3月起,獨立隊先后擴編為獨立總隊、獨立縱隊,1947年10月由中心軍委命名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
下一頁:
革命烈士紀念碑
解放島戰役烈士陵園
臨高角解放紀念園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位于海口市人民公園。
地方介紹:紀念碑建于1954年4月,是為紀念堅定瓊崖革命斗爭和英雄渡海征戰而斷送的2萬多名烈士而建。2025年由場所政府劃撥專款進行重修。紀念碑用大方塊花崗石砌成,碑四周設有石欄桿,呈四面體,碑總高145米,碑身高11米,碑身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正面及碑身背部刻有朱德同志的題詞:長期堅定瓊島革命斗爭和英雄渡海征戰而斷送的同志們!你們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你們的英運動彩票玩法教學勇行為,對解放瓊島和全中國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烈士們的成就永垂不朽!
歷史底細:瓊崖革命不倒的紅旗,是千萬萬萬的瓊崖共產黨人和革命軍民用鮮血染成的。在漫長的革命斗爭中,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共有23萬多人。
解放島戰役烈士陵園
解放島戰役烈士陵園(原名海口市金牛嶺革命烈士陵園)是省重點革命紀念建筑物保衛單位,位于海口市金牛嶺公園。
地方介紹:陵園始建于1957年,是行政公署、海口市人民委員會和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為紀念長期堅定瓊島革命斗爭和英雄渡海征戰中斷送的烈士而修造的,占地面積9308畝,原建在白沙門戰斗遺址,1983年遷至現址。陵墓前面豎立一座石碑,正面鐫刻朱德同志1957年1月27日的題詞渡海英勇永垂不朽,背部刻有行署、海口市人民委員會和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立的《悼白沙門上的烈士》長篇碑文。陵墓后面為單體烈士墓,有李振亞、王白倫、黃魂、王業熹、符明經、劉秋菊等革命烈士和革命同志之墓110多座。2025年4月,瓊崖地下學聯烈士墓也安頓于園內。
歷史底細:1949年1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發出預備渡海征戰解放島的號召。1950年,在瓊崖縱隊和全島人民的大力接應、配合下,渡海征戰軍隊先于3月初至4月初分兩批四次潛渡瓊州海峽,成功登陸,增加島上接應氣力,然后于4月16日建議大規模渡海強攻,23日解放海口市,乘勝追擊,于5月1日解放島。在解放戰役中,我軍共殲敵33萬余人,但也付出了巨大的價格,傷亡4500余人。
臨高角解放紀念園是我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英挺 攝
臨高角解放紀念園
臨高角解放紀念園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臨高縣臨城鎮臨高角解放公園。
地方介紹:紀念園于1996年10月創建,占地面積10畝,重要由解放紀念雕像、多媒體演示中央組成。紀念雕像高18米,花崗巖砌成,屹立于臨高角海灘礁石上。雕像中渡海征戰的解放軍戰士高舉鋼槍,含義渡海征戰任務的成功完工;瓊崖縱隊戰士高舉紅旗,含義瓊崖革命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多媒體演示中央分為展廳和幻影成像廳兩部份,展廳重要呈現野戰軍渡海征戰相關的影視資料與實物,同時呈現了瓊崖革命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的光輝進程。
歷史底細:1950年4月16日,歷史性的大規模渡海總攻正式開始,解放軍四十軍和四十三軍強渡瓊州海峽,以木帆船打敗敵軍艦,于17日凌晨,在島上軍民的接應配合下,在海口以西至臨高角一線強行登陸。隨后,登陸軍隊在澄邁縣黃竹、美亭地域與敵軍主力相遇,展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毒辣的一次決鬥,殲滅了島國民黨軍主力,徹底毀滅了伯陵防線。國民黨軍全線潰逃,解放軍乘勝追擊,將紅旗插到了海角天涯。5月1日,全島解放。
(黃曉華 整理,資料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