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寨戰斗:瓊崖武裝總暴動第一槍
為響應黨中心命令,配合湘、鄂、粵、贛四省秋收起義,1927年9月上旬中共瓊崖特委召開軍事會議,決意舉行全瓊武裝總暴動,首戰加積鎮外圍的敵據點椰子寨,以便奪取嘉積鎮,再向全島擴展。9月23日晨,王文明引導瓊山、定安討逆革命軍冒雨偷渡萬泉河,向椰子寨守敵建議攻擊,占領椰子寨。楊善集、陳永芹引導樂會、萬寧討逆革命軍與王文明部集中。駐加積鎮的國民黨守軍得知椰子寨失陷后當即調兵反撲。楊善集、陳永芹指揮軍隊占領加所坡高地進行阻擊。但終因敵我戰器裝備優劣懸殊,討逆革命軍被迫撤離,楊善集、陳永芹在率部包庇軍隊撤離的戰斗中壯烈斷送。椰子寨戰斗打響了瓊崖武裝總暴動的第一槍,從此,全瓊武裝總暴動的猛火愈燒愈旺。
瓊崖兩次反圍剿斗爭:愈挫愈奮,紅旗不倒
1928年3月,國民黨第十師師長蔡廷鍇率軍4000余人抵瓊,分東、中、西三路向瓊崖革命依據地和赤軍進行第一次圍剿。在中共瓊崖特委的領導下,瓊崖赤軍1400余人采取機動征戰、軍民配合的戰略方針,對敵進行反圍剿斗爭。可是由于敵我兩方氣力對比懸殊,赤軍持續征戰失利。11月間,敵軍攻進樂(會)萬(寧)革命依據地,赤軍活動范圍愈來愈小,給養越來越難題,被迫化整為零,驅散各地潛藏,幫助場所堅定斗爭。至此,瓊崖赤軍第一次反圍剿斗爭受到挫折。同年底,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引導赤軍和蘇維埃政府機關等共600余人,向母瑞山遷移,開辟母瑞山革命依據地,保留了革命的火種。
1932年7月,國民黨第一集團軍哨兵旅旅長陳漢光率軍3000多人赴瓊,向瓊崖革命依據地和赤軍發動第二次圍剿。中共瓊崖特委領導瓊崖赤軍1800多人英雄地抗擊敵人。從8月1日到1933年1月,歷時5個多月,赤軍先后在羊山、儒萬山、樂
(會)萬(寧)、瓊東四區、母瑞山等依據地抗擊來犯之敵。但由于敵我兩方氣力對比懸殊,赤軍在左傾冒死路線傳授下采取與敵打陣地戰、消耗戰的戰術,致使各革命依據地先后被敵軍攻破,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受挫。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等引領隊伍遷移上母瑞山,堅定斗爭,保留了革命火種,高擎紅旗不倒。
潭口阻擊戰:獨立隊抗擊日軍入侵第一仗
1939年2月10日日軍占領海口、府城后,當天就派出飛機轟炸南渡江下游的潭口渡口東岸,企派兵繼續東進。潭口是海口至文昌、海口至嘉積公路的渡口,距海口市13公里,是日軍東進必經之地。瓊崖抗日獨立隊隊長馮白駒斷定日軍的企后,為打擊日軍長驅直入的囂張氣焰,包庇從海口、府城逃離出來的群眾遷移,當即號召第一中隊中隊長黃大猷等引導全隊80多人于當天上午趕到潭口渡口東岸,利用有利地形,嚴陣以待。不久,日軍在飛機的配合下向潭口開來,獨立隊苦守陣地沉著應戰,阻擊日軍,征戰至天黑后奉命撤出陣地。這是中共瓊崖特委領導的獨立隊抗擊日軍入侵的第一仗,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信心。
圍攻那大戰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顯威力
儋縣那大鎮是瓊崖西部重鎮,日軍侵瓊后于1939年5月占領那大,并派100多日軍和1個偽軍中隊共200多人駐守,成為擴大瓊西南游擊區和開辟抗日依據地的嚴重障礙。為了清除這個障礙,中共瓊崖特委和獨立總隊決意對那大之敵發動一次襲擊,決意派馬白山到在儋縣活動的第三大隊加強領導。同年9月馬白山達到儋縣后,向第三大隊和儋縣縣委傳達特委和總隊部的戰斗動機,并爭取當地各方面人士的支援,發動2025多群眾加入戰斗。從10月21日開始,各鄉群眾武裝配合第三大隊采取白天包抄、夜間襲擊的圍困戰術打擊日偽軍,至11月5日深夜第三大隊突擊隊攻進那大鎮。日軍棄城逃跑,偽軍中隊被包抄繳械。此戰共斃傷日軍10多名,俘偽軍中隊長以下官兵80余人,贏得重大成功。圍攻那大戰斗的成功,是中共瓊崖特委領導的獨立總隊斷然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爭取一切抗nba運彩分析日氣力,充分發動和依附群眾,開展人民戰爭的結局。
瓊文反蠶食、掃蕩斗爭:繁重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
侵瓊日軍為了把島變成其在南太平洋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從1942年5月起調集重兵約4000多人,對瓊文抗日依據地發動空前毒辣的蠶食和掃蕩。敵軍在依據地外圍創建據點,組織討伐軍插進依據地腹地修筑公路,把瓊文抗日依據地劃分成南北兩塊,企從點到線、從線到面臨依據地實行管理、劃分、包抄,以撲滅瓊崖抗日獨立總隊。依據中共瓊崖特委的指示,依據地軍民主動還擊,開展外線游擊戰,各個擊破敵人。途經3個月奮戰,挫敗了日軍鼓吹三個月內撲滅共軍的運彩 小偉蠶食、掃蕩行動。同年11月1日,日軍調集精銳軍隊5000多人和偽軍近萬人,再次對瓊文抗日依據地發動蠶食、掃蕩,在咸來、樹德、大昌、南陽、蘇尋三、中稅等地實行三光(殺光、搶光、燒光)政策,制造無人區。在中共瓊崖特委的領導下,實行軍民配合,堅壁清野,組織精干游擊小組采取破擊、伏擊、襲擊等游擊戰術抗擊日軍。從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獨立總隊第一、二支隊在堅定瓊文依據地反蠶食、掃蕩斗爭中,共斃傷日偽軍1200多人,繁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秋、春、夏季三大軍事攻勢:為瓊崖解放成功打下根基
1948年秋至1949年夏,依據全國解放戰爭迅猛發展的大好形勢,瓊崖縱隊對國民黨部隊展開了秋、春、夏季三大軍事攻勢。
1948年專業玩運彩下注秋,中共瓊崖區委和瓊崖縱隊依據中心軍委關于建議秋季攻勢的指示,任命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員李振亞為前線總指揮兼政委,調集5個支隊的兵力,從9月17日開始向敵軍建議秋季攻勢,至11月23日圍攻樂會縣中原墟贏得成功,先后攻克興隆、石壁等18個墟鎮。
1949年2月,中共瓊崖區委和瓊崖縱隊司令部任命瓊崖縱隊副司令員吳克之為前線總指揮兼玩運彩中獎通知政委,調集6個團的兵力建議春季攻勢。從3月4日剷除澄邁縣里萬、好保敵軍據點開始,后揮師臨高、儋縣、昌江、感恩等縣,到直搗崖縣九所鎮(今屬樂東縣),歷時3個月,解放了新州、昌化、感恩3個縣城和石碌礦山、廣壩電站等20個鄉鎮。
1949年6月,中共瓊崖區委和瓊崖縱隊會合9個團的兵力,由吳克之任總指揮,建議夏季運彩 中獎金額攻勢。由于國民黨大量部隊敗退島,形勢發作變化,夏季攻勢截止。
三大攻勢共殲滅國民黨軍4500多人,攻占23個城鎮,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以五指山為中央的瓊崖解放區,為奪取瓊崖解放戰爭的成功以及配合渡海大軍解放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渡海征戰:接應配合野戰軍解放島
1949年下半年,華南大陸全部解放。國民黨軍防衛總司令薛岳把敗退的10余萬兵力重組,構筑伯陵防線,企固守。年底,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遵照中心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關于爭取在1950年春夏兩季辦理島疑問的指示,以第四十軍、第四十三軍及炮兵、工兵、防坦克兵共10萬余人組成渡海征戰兵團,由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指揮,進駐雷州半島,預備渡海征戰。為了接應配合野戰軍渡海征戰,創新解放的更有利前提,瓊崖縱隊依據中心軍委和瓊崖區黨委的指示,在全島各地主動出擊敵軍,牽制和削弱其海防氣力,積極做好接應、配合工作。
1950年2月初,野戰軍采納瓊崖縱隊司令員馮白駒的意見,確認分批偷渡與最后主力強渡相結合的戰役傳授方針。3月,瓊崖縱隊派出第一總隊、第三總隊和獨立團等軍隊,接應和配合渡海征戰兵團的4個先鋒軍隊、分兩批4次成功潛渡,加強了島上接應氣力。4月16日晚,渡海征戰兵團主力建議大規模強渡。在瓊崖縱隊和先遣登陸軍隊有力接應下,從臨高角至澄邁縣玉包港一帶突破敵軍的防線,勝利登陸,繼而向縱深發展。瓊崖縱隊配合野戰軍在黃竹、美亭地域與敵軍主力決鬥,殲滅其主力。23日解放海口市。隨后,瓊崖縱隊與野戰軍兵分東、中、西三路追擊南逃的敵軍。5月1日,解放全島。